文化

周四, 14 4月 2011 18:40

引导新人增强家庭责任感 民政部“婚礼式颁证”行不行?

给本文评个分吧
(0 票)

为了改变“轻登记、重婚宴”的社会现状,引导新人增强家庭责任感,民政部打算推出“婚礼式颁证”服务,在现场免费为新人举办一场神圣、浪漫的婚礼仪式。新人将在父母和亲友的见证下,领取相约一生的“红本本”。

民政部门对重婚宴这种社会现象的担忧,并非没有道理。在面子、人情往来及份子钱等因素影响下,很多婚宴几乎失去了原本的含义。之前,就曾有一对“80后”夫妻将结婚各项开支制成表格贴到网上,包括婚纱照、婚庆公司、酒店、婚车、摄影摄像、喜糖、蜜月旅行等被算作 “结婚当天消耗”,总计高达9.39万元。这还只是很普通的婚姻,如果上点档次,或者在消费水平较高的城市,花费会更高。难怪很多人感慨:结不起婚了。

《韩非子》中有一个成语叫“买椟还珠”,原意是买来珠宝后只留下漂亮的盒子而不要里面真正价值高的珠宝。经常用来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。民政部推出“婚礼式颁证”服务的本意似乎有提醒公众在婚宴上别干那种“买椟还珠”的事儿。在他们看来,婚姻的本质在于一种责任,而非多么豪华的婚礼场面和婚宴标准。有些人的婚礼很豪华,又是钻石,又是游艇,但之后分道扬镳者大有人在。

如今的问题在于 “婚礼式颁证”服务面对被金钱、面子等包围的婚宴,能有多大效力。就像民政部门之前推出的免费婚前体检一样,其价值和意义,大家都懂,但免费婚检在全国很多地方遭遇尴尬的现实告诉我们,某些倡议或引导在社会习俗面前,往往显得很脆弱。因为,再有责任感的仪式也没有轰轰烈烈的婚宴让人更有面子、快感和收获。更何况,就算大家积极踊跃地参与“婚礼式颁证”,谁能保证他们在仪式之后不会换个地方,接着搞婚宴呢?

某种意义上说,婚宴在当下社会已不仅仅是一个庆祝新人结婚的宴会,其中掺杂很多需求,比如双方父母的面子、收回份子钱等。而这种寄托于婚宴上的需求,让结婚仅仅是举行宴会的一个借口或契机。在这种现实下,民政部门就算推出再多花样的婚礼服务,也很难换回婚宴迷失的本性。因为,登记和婚宴,更像是两个系统的代表,一个是代表婚姻的合法性,一个是代表社会的需求。民政部门管得了婚姻是否合法,却很难去管婚宴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,这大概就是“道不同不相为谋”吧。

其他信息